投資相連保險 VS 消費型保險?3 條問題便知道你需要哪一種!

03 October 2022

保險產品主要分爲 2 大類 – 投資相連保險和消費型保險。投資相連保險大部分都是投資成份,提供的保險保障亦較少;而消費型保險則是純保障的保險,沒有任何投資成份,保障較多。

投資相連保險還是消費型保險各有特點,適合不同人士,視乎個人需求和能力。以下會介紹投資相連保險和消費型保險,分析其特點,更會教你分清哪一種保險才真正適合你!

投資相連保險與消費型保險有甚麼特點?

現時市面上的保險產品五花八門,產品年期、每月供款、保障額等等各有不同,對於保險新手來說相對複雜,選擇時有一定的困難。其實保險產品萬變不離其宗,即使變化再多,也離不開投資相連保險(簡稱投連險)和消費型保險

投資相連保險的特點

所謂的投資相連保險,意思就是跟投資相關的保險產品,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人壽保險,亦是市場上最多的一種保險產品;所以,投資相連保險又有第二個名字—投資相連壽險。大家可能會問,為甚麼投資相連保險跟 人壽保險 有關呢?這是因為人壽保險的年期一般較長,例如 20 至 30 年,因此投保人能有更長的投資年期來累積回報,以及承受資本市場短期的波幅和周期。

從產品結構上來看,投資相連保險就像港式「鴛鴦」,是基金和保險的混合體。如果是純投資「基金」,投保人可按選擇個人投資組合,包括不同國家的股票、債券,或者一些較受投資者歡迎的公司行業和板塊。

相對於基金,投連險的入場門檻較低,適合資金不太充裕的市民,因為投連險一般不設基金轉換費,而且投保人可以同時選擇投資多款基金。不過,雖然投連險是基金和保險的混合體,但是投資的比重往往遠超於保障的比重舉一例子,一份月供 100 元的投連險保單,很有可能 90 元或以上都是用作投資,剩下的 10 元才屬於保險。

另外,投連險的費用亦可以細分為保單層面和基金層面。保單層面的費用包括初始收費、退保費用、提款費、行政/管理費等等。剛才提到投連險的年期一般較長,假如投保人提早退保或提款,保險公司便有機會收取高昂的退保和提款費至於基金層面的費用,則是向保險公司額外支付的管理費、業績表現費用、信托保管費等等,而相關費用一般會直接扣除並反映在參考基金單位價格上。

消費型保險的特點

相對於投連險,消費型保險是清一色的 純保障保險,不涉合任何投資成份,例如市面上的 危疾保險、意外險、旅遊險等等。

由於沒有牽涉投資成份,所以消費型保險產品的年期一般較短,並且可按需要決定續保與否,彈性較高。不過要留意一點,投保人繳付的保費,都用來提供保障,因此不會退回費用方面,有別於投連險,消費型保險的投保人只需支付保單層面的費用,所以費用較低,而且退保時保險公司不會收取額外的費用。

投資相連保險與消費型保險的分別

投資相連保險

消費型保險

供款 / 保險年期

較長;

較短;

保障成分佔比

視乎個別產品,一般都非常低

100%;

投資回報

✔️

費用

較高;

較低;

供款彈性

較低;

較高;

風險因素

投資相關的風險因素,例如資本市場的波動、利息環境等等

保險風險因素,例如死亡率、發病率等等

投連險還是消費型保險,哪一種才適合我?

投連險還是消費型保險各有特點,適合各類人士。由於投資成份在投連險的比重比保險保障高,比較適合想透過保險來投資的投保人。相反,消費型保險則是純保障的保險,沒有任何投資成份,更適合只想買個保障,懂得自行投資的人。

4 類適合投連險的人士

基於投連險的特點,我們認為以下 4 類人士比較適合購買:

  1. 年輕人士:投連險年期較長,適合年輕時投資;而且,年輕人士的財政負擔一般較輕,不會輕易退保和提款

  2. 資金不太充裕人士:投連險入場費低,投保人可以較低的成本來投資基金

  3. 保險保障需求低人士:投連險的保障佔比較低,適合本身已有其他保險保障(例如公司醫保)的投保人

  4. 精於管理投資組合人士:投連險的基金選擇眾多,適合擅長分析投資組合的人士

選擇投連險前,還需注意一點:嚴格來説,由於保單內的資產組合是屬於保險公司(而不是投保人),投保人擁有的只是保單,所以如果投保人在保單初期(如保單年期首五年),就選擇退保或提款,保險公司有機會收取較高的退保或提款費,扣除這些費用後,所得金額通常已遠遠低於供款金額。

4 類適合消費型保險的人士

由於消費型保險是純保障的保險,需要購買與否難以一概而論,不過普遍來說,如果你屬於以下 4 類人士,應仔細考慮購買:

  1. 年紀較大人士:所謂「年紀大,機器壊」,年紀較大人士的患病機率亦會較大,有一份消費型保險「旁身」的確更可靠

  2. 有一定經濟能力人士:消費型保險提供純保障,繳付的保費不會退還,投保人需要有一定的經濟能力才能負擔得起

  3. 投資有道人士:消費型保險不涉及投資成份,適合本身懂得投資,不需要依靠保險投資的人士。

  4. 較少保險保障人士:如果投保人本身沒有什麽其他保險的保障,就更需要消費型保險的純保障

值得留意的是,保險的本質就是預備不時之需,正所謂「不怕一萬,只怕萬一」。所以要及早為自己打算,等到真的出了事才來購買消費型保險的話,就會太遲,可能需要支付高昂的保費才能承保,届時保險公司甚至有可能不接受你投保。

3 條問題便知道你是否適合購買消費型保險!

1. 對投資有認識或經驗嗎?

由於投連險牽涉了保單層面和基金層面的費用,所以費用一向較高。如果你對投資有獨特見解,或者有一定經驗,能掌控自已的投資或許較更好,所以建議購買消費型保險,更可節省基金層面的費用。

2. 有良好的投資心態和習慣嗎?

投資市場,特別是股市,短期内的波動在所難免。長期投資的成功要訣,就是建立良好心態,切勿過分在乎資本市場短期的波幅和周期。不要見股價稍有升幅,就立即賣股獲利,與長期投資的理念背道而馳。所以,養成良好投資心態,實踐長期投資,回報率絕對不會比基金差

3. 有時間管理投資組合嗎?

自行投資和透過購買投連險來投資基金,其實都是需要時間研究和管理的。如果購買了投連險,投保人需要積極管理其基金組合。而選擇自行投資的話,就需要更多的時間來研究和管理好自己的投資資產。

我適合甚麼投資產品?

香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資本市場十分蓬勃和成熟,特別是股票市場。港交所的交易量在全球數一數二,吸引了世界不同的公司來港上市集資。所以,如果你想自己投資,其實有很多選擇,而且操作一點都不難。

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制定出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但需切記,投資回報和風險是成正比的,投資回報越高,其風險自然也會越高。投資者可以選擇投資股市或債市。債市,特別是國債(例如中國財政部在港發行的人民幣國債),比投資股市的風險要低。在股市内,你亦可選擇投資指數,例如追蹤恒指或恒生科技指數的 ETF ,或者個股。一般而言,投資指數的風險要比個股低。就算是個股,你也可以選擇投資收息股,例如銀行、保險、地產等板塊的股票,或者是高增值股,例如科創、醫療等板塊的股票。投資收息股的風險,則又比增值股低。

其實,道理跟購買投連險,然後制定基金組合差不多。因此,你大可以自行投資,然後再將投資回報,即股息和資本增值的部分,用來繳付消費型保險的保費。

如何透過自行投資再以獲利/利息支付保費?

1. 通過資本增值來繳付保費

假設投保人要繳付由 30 至 50 歲的 高端自願醫保計劃(設有 2 萬港元自付費),其 20 年的總保費會是大概港元 12 萬。投保人通常都已有公司的團體醫保,2 萬元的自付費可以從中扣除,而高端自願醫保計劃可加強其本身的團體醫保。

然後,我們參考追蹤美國道指的 ETF(DIA)過去二十年,由 2002 年至 2022 年的升幅走勢,可以推算出投資者每月大概只需要供款 3,500 港元,就能通過資本增值的部分,來繳付高端自願醫保計劃保費。這麽一來,投資 DIA 的本金就猶如幫投資者儲錢,而資本增值的部份則為投資者買了份保單。

其實,2002 年至 2022 年這二十年期間,經歷了沙士、金融海嘯、新冠肺炎等不利股市的重大事件。如果我們的時間參考點沒有這些事件的話,股市的表現會更好,每月的投資供款也能更低。

2. 通過股息來繳付保費

另外,投資者亦可以選擇收息股,然後通過收到的股息來繳付保費。

假設股票二十年來都有 5% 的固定股息率(滙豐過去二十年的平均股息率就大概有 5%,而中銀的平均股息率更有 5.3%),如果要繳付大概港元 12 萬的總保費,其每月股票供款則只需大概港元 1,000。

當然,二十年股息率都固定在 5% 是不可能的。如果股息率下降,投資者的每月股票供款亦會增加。除此之外,一開始供款購買到的股票較少,收到的股息也會較低,用來繳付初期的保費未必完全足夠。但隨著供款和投資的股票增加,後期收到的股息也會更可觀,用來繳付保費就綽綽有餘。但總括而言,只有每月供款港元 1,000,持續二十年,基於 5% 固定股息率的假設,就剛好能完全繳付高端自願醫保計劃的總保費

原文(投資和保險應該分開嗎?)由 Bowtie (「保泰人壽」)提供。

作者簡介

Bowtie 是持牌人壽保險公司及香港首間虛擬保險公司,致力透過創新科技及醫療專業,提供零中介、免佣金,更方便的網上平台,讓客戶隨時隨地獲得「自願醫保計劃」產品報價、核保及索償服務。Bowtie 在 2021 全年於直接銷售渠道中持續排行第一。

如想了解更多有關保險/健康的資訊?歡迎瀏覽 Bowtie 專欄網誌

linkedinfacebooktwitteremail
avatar
Bowtie 保泰人壽香港首間虛擬保險公司
Share this
linkedinfacebooktwitteremail

Want more?

We thought you might.Join the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who are taking control of their personal finances and investments with tips and market insights delivered straight to their inboxes.
網頁版本為:
Download our mobile app

為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可進行第1類(證券交易)、第4類(就證券提供意見)及第9類(提供資產管理)受規管活動的持牌法團 ((CE No. BQE542))。

受條款及細則約束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