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CIO 投資思維:高息≠高回報:如何評估投資收益
10分鐘閱讀時間
若你成長於 1990 年代,電影《驕陽似我》(Good Will Hunting)或許曾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當時收益率也是市場大熱話題,90年代初收益率高企,隨著通脹受控開始逐步回落。利率一路下行,一如電影主角威爾(Will)慢慢發現人生價值一樣,找「優質收益」變得越來越難。
時至今日,我們再度面對類似的局面。全球利率正在回落,令收益再度成為市場焦點。過往超短期美國國債等現金等價物能提供高派息,然而,隨著利率下行,回報吸引力明顯減弱。年初至今,現金等價物的表現已落後於債券、股票及黃金。
因此,分散收入來源變得至關重要。投資者應平衡固定收益資產與股票市場的機會,並審慎衡量各類資產的利弊。本月 CIO 投資思維將全面剖析收益市場,解答兩大關鍵問題:(i)目前何處可尋找收益;及(ii)如何將其融入多元化投資組合?
(除另有註明,本文所討論的收益率均以本地貨幣計算。因為股息及債券票息均以各市場的本幣支付,若加入外匯因素,或會因混淆收益與貨幣效應,而比較變得模糊不清。)
關鍵內容:
- 債券仍然是重要的收入來源,但選債能力至關重要。 美元現金等價物(如超短期美國國債)仍可提供約 4% 的低風險回報。從估值角度看,美國綜合債券及資產證券化信貸亦具吸引力:其利差(衡量相對價值的指標)目前處於接近其長期平均水平,並提供 4% 至 5% 的總收益率。同時,高收益及新興市場債券雖仍提供 6% 至 8% 的收益率,但其利差處於歷史低位。對於能投資於私募市場的投資者而言,私募信貸或可帶來額外的回報,但代價是流動性有限。
- 股票市場部分板塊亦能成為穩定的收益來源。 除了固定收益資產,股票市場亦存在可觀的收益機會。不論從絕對或歷史角度看,新加坡股票及多個地區的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均憑藉其 4% 至 5% 的可觀股息收益率而脫穎而出。這些資產可為投資組合提供額外現金流,補充債券收入,更重要的是,它們同時具備增長潛力,可長遠提升投資組合的總回報。
- 收益率只是投資藍圖的一小部分。 不同資產在不同的風險水平下產生收益,將收益率與波動性作比較,能幫你了解哪些資產在特定程度的價格波動間提供了更高的回報。然而,單純看收益率並不足以反映全貌,因為增長潛力及總回報亦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一個穩健的投資組合,應在穩定收入與長線資本增值間取得適當平衡,這取決於你的風險承受能力、投資期限與目標。
(請參閱文末的詞彙表,以了解本文所用術語的定義。)
固定收益市場,選股能力決定成敗
談及創造收入,投資者通常會選擇債券,因為其現金流相對穩定且派息可預測。然而,現今的市場遠非一帆風順。隨著政策利率依然高企、多個板塊的收益利差收窄,以及存續期風險上升,投資者在選擇固定收益資產時應更具選擇性。
美國政策利率高企,短存續期資產仍存機會
超短期美國國債等現金等價物,持續提供約 4% 的低風險收益率,使其成為以收入為導向的資產配置中的穩健核心。此外,浮息票據等混合型證券,其回報高於短期利率,在政策利率維持高企時,亦可作為有效的創收工具。
一如過往分析,我們對長期美國國債仍持審慎態度。市場對財政可持續性的擔憂,或會使期限溢價(即投資者因持有長期債券而要求的額外收益)維持在高位,從而限制其價格上漲空間。
(衍生閱讀:4 月 CIO 投資思維:解碼「關稅解放日」)
收益率高企時,利差可顯示哪些板塊仍具吸引力
收益利差,即某類債券板塊提供的回報高於無風險利率的部分,是衡量該板塊定價吸引力的有用指標。在不同類型債券之間作選擇時,比較利差有助於判斷投資者在哪裡能獲得更好的風險補償。
在當前環境下,債券市場許多板塊的利差都已收窄,意味著投資者為承擔額外風險而獲得的超額收益有所減少,如下圖一所示。
圖中的金色圓點代表當前利差,藍色菱形則顯示長期平均利差。當金色圓點位於藍色菱形下方時,利差便較歷史水平收窄,顯示其價值較低。灰色長條代表歷史區間,讓投資者能了解當前利差與過去極端水平的比較。

穩健的企業基本面支撐美國綜合債券利差收窄
圖一顯示的大多數板塊,其當前利差都低於歷史平均水平,並接近歷史區間的下限,反映定價吸引力較低。然而,部分領域卻顯得更接近公允價值,例如核心固定收益板塊的美國綜合債券及投資級企業債券,其利差均在長期平均水平附近交易。儘管債券市場大部分板塊的利差已收窄,這也得益於穩健的基本面支撐。
首先,如下圖二所示,截至 2025 年第一季,美國企業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仍接近多年來的低點,約為 31%。同時,企業的現金水平保持健康:截至第一季,美國藍籌企業持有的現金約為 1.14 萬億美元,僅略低於 2023 年底 1.21 萬億美元的高峰1。
充裕的現金儲備,大大降低了高評級企業無力償債的風險,這或許正是投資者不要求額外收益來持有其債券的原因。一些分析師亦認為,市場對政府債務的擔憂,可能同時增加了對相應企業債券的需求2。

資產證券信貸利差相對歷史水平略寬
資產證券化信貸則顯得更具吸引力:如圖一所示,抵押貸款證券(MBS)和資產抵押證券(ABS)提供的利差略高於其歷史平均水平,意味著投資者獲得的回報較平常略高。
對於 MBS 而言,其利差處於逾十年來最具吸引力的水平,部分原因在於聯儲局在其量化緊縮(QT)計劃中減少持有 MBS。隨著量化緊縮計劃逐漸結束且利率開始回落,市場對 MBS 的需求可能會回升。這為該板塊創造了潛在的雙重利好:其一為具吸引力的當前收益,其二為隨著利差正常化而帶來的資本增值潛力。
高收益及新興市場債券提供高收益,但利差處於低位
相較下,高收益及新興市場債券儘管提供較高的絕對收益率,但其利差不僅遠低於歷史常態,更接近歷史低點。這些債券板塊的收益利差比其十年平均水平低逾 1 個百分點,即投資者為承擔更高的信貸及違約風險,所獲得的額外收益顯著少於過往。
然而,考慮到目前的經濟背景,這種情況亦屬合理。在增長保持正向的寬鬆週期中,利差維持在低位並非罕見。當前多項宏觀指標均指向這一情景,短期內出現衰退的風險相對較低:
- 全球採購經理人指數(PMIs),如下圖三所示,仍指向經濟擴張;
- 勞工市場正在降溫,但整體仍穩健;
- 在通脹放緩下,多國央行已進入減息週期;
- 全球政府加大財政開支,有助於支持增長。
因此,高收益及新興市場債券等板塊,仍能為願意承擔更高風險的投資者提供可觀的收入潛力。儘管利差收窄意味著估值不及過往吸引,但其絕對收益率按歷史標準來看依然處於高位。重要的是,歷史數據顯示,期初收益率是預測長期債券回報最可靠的指標之一。綜合來看,這表明投資者可把握當前機會,鎖定相對較高的利率。

私募信貸提供更高收入及穩定性,但流動性較低
對於能投資於私募市場的投資者,私募信貸亦可提供更高的潛在收入,但其流動性較低。尤其是專注於高級債務的策略(即當借款人陷入困境時,有權優先獲得償還的貸款),其歷史回報率通常在 6% 至 10% 之間,並常被視為具備防禦性,有潛力提供穩定的回報。
股票投資者亦可從股息中創造收入
儘管債券傳統上被視為首選的收入來源,但某些股權板塊的股息派發率結構性地較高,例如以股息為導向的股票指數及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亦可為投資組合的收益作出顯著貢獻。
全面檢視股票市場後,下圖四顯示,多個板塊的當前收益率遠高於其長期平均水平,使當前收益機會按歷史標準來看更具吸引力。

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收益高企,且基本面有所改善
多個主要市場,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提供的收益率不僅高於其長期平均水平(新加坡逾 5%,歐美為 4% 至 4.5%)且獲得了合理的支撐。
從結構上看,其派息穩定性得益於法規要求,通常規定須將約 90% 的收入作為股息派發。與此同時,宏觀環境亦變得更具支持性:在 2022 年因全球積極加息而經歷低迷後,利率放緩與供需動態改善正幫助穩定其盈利,儘管注意到,美國長期利率持續高企仍可能構成壓力。
除了週期性前景,工業、醫療保健及數據中心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等板塊的長期增長動力(受惠於電子商務、人口老齡化及人工智能帶動的伺服器需求),為未來的收入流提供了額外的持久力。
銀行及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的派息支撐新加坡股市收益率
新加坡股票亦憑其大約 5% 當前股息收益率而脫穎而出,不僅高於其他主要股票市場,亦遠超其自身歷史水平。這反映了新加坡市場偏重於金融及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等板塊,這些板塊通常擁有高於平均水平的派息率。
對於新加坡的主要銀行,其穩健的盈利、健康的資本緩衝,以及旨在派發 50% 至 60% 盈利的股息文化(遠高於美國等市場),支撐其高企的收益率。至於新加坡的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除了長期驅動因素外,週期性利好亦正浮現:借貸成本放緩,加上旅遊業蓬勃發展,帶動了對酒店及零售等板塊的需求。
對於尋求收入與增長兼備的投資者,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與派息型股票可作為固定收益持倉的寶貴補充,融入多元化投資組合。除了產生穩定的收入,這些資產亦具備資本增值潛力,可在提升長期投資組合回報方面發揮雙重作用。
從風險角度審視收益率
高收益率表面上看似吸引,但這只是部分事實。不同資產在迥異的風險水平下產生收入,將收益率與波動性作比較,是可視化此點的其中一種方式,如下圖五所示。

當你根據波動性作出調整時,圖中趨勢線上方的機會便會脫穎而出,因為它們在特定風險水平下提供了相對更高的收益,而趨勢線下方的資產則提供的補償較不吸引。
- 從此角度看,多個債券板塊,尤其是高收益及新興市場債券,因其收益高於平均水平,歷史波動性低於股票而備受矚目。其較高的票息確實伴隨著更高的信貸風險。然而,由於它們較早提供更多現金流,從而縮短了存續期,與低票息債券相比,有助於限制價格波動。
- 在股票當中,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與以股息為導向的板塊及地區(如新加坡)位於趨勢線上方,為其波動水平提供了相對具吸引力的收益。同時,其他股票板塊,如科技股,儘管價格波動顯著,但提供的收入卻很少。對於股票而言,承擔更高波動性的代價,並非主要為了收入,而是為了驅動總回報的長線資本增長潛力。
收益率只是健全投資組合的其中一環
從收益率與波動性的角度審視,可見並非所有收入都生而平等。部分資產為所承擔的風險提供了更豐厚的回報,而另一些則提供的補償很少。然而,單純的收益率並無法決定投資組合的強弱。
簡言之:收入與增長應共同考量。一個僅為追逐高收益而建立的投資組合,可能會限制長線財富增長;而一個純粹專注於增長的組合,則可能在市場下行時缺乏穩定性。兩者之間的適當配置,取決於你的:
- 風險偏好: 你在不改變計劃的情況下,能承受多少波動?
- 投資期限: 你能維持投資穿越多少個市場週期?
- 回報目標: 你是優先考慮穩定的現金流、長線資本增值,還是兩者兼備?
在實際操作中,每個投資決策都涉及取捨,而最具韌性的投資組合,正是在不同市場環境下,平衡收入、增長與風險管理。最終重要的是,收入與增長如何共同為你的目標服務,在短期內提供穩定性,並在長線中實現財富複利增長。
詞彙表
收益利差(Yield spreads)
選擇高風險投資時,相較於安全資產所獲得的額外回報。例如,若安全的政府債券支付 3%,而企業債券支付 5%,利差便是 2%。
派息率(Payout ratio)
公司將盈利分配予股東作為股息的百分比。例如,若一家公司賺取 100 美元並派發 50 美元股息,其派息率為 50%。
無風險利率(Risk-free rate)
最安全投資所提供的回報,是比較其他投資的基準線。美國政府債券,亦稱國債,是常用的基準。
投資級(Investment-grade)
來自財政穩健的政府或公司的高品質債券,其違約(即無力償還借款)風險較低。
綜合債券(Aggregate bonds)
混合多種不同類型債券(例如政府債券、企業債券等),旨在代表整個債券市場的廣泛組合。
資產證券化信貸(Securitised credit)
透過將貸款或其他債務匯集而成的資產。例如,抵押貸款證券(MBS)是以房屋抵押貸款為擔保,而資產抵押證券(ABS)則由信用卡債務等其他類型貸款為擔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