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是否詐騙?破解私募基金5大迷思
想參與私募基金市場但又擔心遇上詐騙?私募基金因為其高門檻及不透明資訊而經常成為投資者討論及被誤解的神秘投資產品,關於私募基金的傳聞究竟有什麼是真?什麼是假?
StashAway為你深入探討私募基金的本質及解答5大常見迷思,同時教你如何分辨危險投資陷阱,一同建立風險意識及識別合規私募基金產品的能力!
私募基金是什麼?
私募基金(Private Fund)本質上是一種非公開募集的投資工具,主要向少數合資格的專業投資者或機構開放及募集,以如股權、信貸、地產、創投及基礎設施等多元產品尋求增值機會。
香港私募基金的主要特徵
- 投資組合多元:涵蓋私募股權、私募信貸、基礎建設、科技創新產業、房地產及結構性金融工具等,靈活分散資金於不同板塊。
- 監管措施完善:香港基金公司必須持SFC牌照;2023年起金管局更聯同證監會推行高端專業投資者合適性評估及產品披露精簡程序,保障投資者利益的同時亦提高了交易效率。
- 稅務優惠:政府持續推出稅務政策,為私募基金產品提供免稅優惠,吸引全球資金及人才落戶香港。
- 流動性與門檻彈性提升:近年出現創新私募基金,引入半流動性機制與中低門檻產品,使私募市場不再局限於超高資產群。
- 銷售渠道多元:部分私募基金允許經私人銀行、家族辦公室及合資格投資平台配售,配合精簡申購與管理流程提升投資便捷性。
迷思一:私募基金是詐騙?
市面上充斥著不少「高回報、低風險」的私募基金宣傳,再加上產品本身資訊就不透明及結構複雜,容易使投資者誤以為私募基金等同詐騙。再加上香港新聞曾報導相關詐騙事件1,2,令人擔心投資私募基金後會血本無歸,甚至被連環捲款。
事實上,大多涉及詐騙的私募基金都沒有持牌及不受官方規範,部分非法份子會假冒品牌、雇用無證推銷員及販賣虛假境外基金。而正規的私募基金由持牌機構發售及受法律監管,投資門檻與投資人資格均有嚴格要求,基本上不會出現詐騙案件。
建議投資者可以根據以下幾點,避開私募基金詐騙案件:
- 投資前核查推銷人員是否具證監會(SFC)牌照及合規資格。
- 世上無免費午餐,小心過分宣傳高回報、零風險的私募基金產品。
- 切勿將資金匯往非持牌金融機構或境外私人帳戶。
- 向基金索取詳細說明書及查證產品監管編號。
- 只透過SFC認可或有良好信譽的金融機構投資。
- 如有任何疑慮,應立即向證監會或警方查詢。
迷思二:私募基金門檻高?
私募基金經常被描繪成一種有錢人專屬的投資項目,普通人一輩子都無法接觸。不少香港投資者以為私募基金的投資門檻高,僅極少數富豪或企業家才能參與其中。
但其實私募基金門檻依產品性質而異,有高有低:大型國際私募股權基金(PE)通常單一認購額為2,000萬美元以上,但港版私募證券基金多數設800萬港元流動資產為基本標準,並允許家族辦公室或合資格法人參與;如StashAway私募基金的新型產品甚至提供2萬美金的最低投資額,可見私募基金已開始降低門檻,讓更多一般投資者都可以進入私人市場。
確認私募基金門檻前可以參考以下幾點建議:
- 先評估個人財富或企業資產是否達到產品規定的門檻。
- 參考市場不同門檻設計,兼顧風險承受能力與流動性需求。
- 投資初期可透過專業財務顧問協助選擇合適基金。
迷思三:私募基金不合法?
不少人對私募一詞存有誤解,認為不公開活動即屬於灰色地帶,甚至涉及非法集資,過去的負面新聞亦使私募基金常被誤認為與非法融資機構有關,到底私募基金合法嗎?
私募基金本身在香港及全球都屬合法投資產品。在香港受證監會(SFC)牌照監管,產品註冊、KYC 及AML等均有嚴格規定,確保銷售透明及保障投資者權益。只要基金發行機構持有牌照、投資人符合法律資格及完成合規申購程序即屬合法投資行為。而不合法的私募基金案例往往是由無牌照經紀或假冒基金進行的非法活動,不受香港政府監管,出現詐騙情況。
投資者可參考以下建議確保參與的私募基金合法:
- 只與有香港證監會(SFC)認證的持牌機構進行私募基金買賣。
- 細閱基金說明書及合約內的監管內容與權益保障。
- 留意私募基金是否符合專業或法定要求。
- 遇見疑似違法行為,主動向監管機關舉報。
迷思四:私募基金風險高?
私募基金因資訊披露較少及產品設計複雜,令許多投資者誤以為所有私募風險都極大或者一定會虧錢。私募基金不像公募基金般定期對外公開組合,資訊較不透明,增添了投資者判斷投資決定的難度。亦有人擔心私募基金的流動性低及贖回困難,使大批資金長期被鎖定難以急速變現。
但其實私募基金管理人必須根據基金合同及監管要求,定期向投資者提供完整實時的資產、投資狀況、財務報表、費用結構、風險事件與重大變動的定期及臨時報告,不存在資訊不公開的疑慮。而近年亦出現愈來愈多半流動型及開放式私募新產品,允許每季或每半年定期贖回配售,解開資金流動性方面的疑難。
投資者可參考的建議包括:
- 切勿盲目投入未曾了解的私募產品。
- 投資前詳閱招募說明文件、諮詢獨立財務及法律顧問。
- 留意產品是否設有明確的退出及贖回規則。
- 避免將所有資產過度集中於單一或少數私募基金,做好分散投資策略。
迷思五:私募基金短線就能獲利?
不少投資者看到過往有基金單日高回報或聽聞成功故事後便誤以為私募基金只要買入後短時間持有即可輕鬆獲利,低估私募的投資週期與現金流特性。
事實上,多數私募基金都屬於中長期投資工具。傳統私募股權基金往往設有長達 7-10 年的鎖定期;現金循環週期亦受企業資本回收、參與項目及基金管理人操作影響。即使現時創新的私募基金或半流動型基金可每年或每季申購贖回,其短期回報特性依然較流動資產差,難以於短期賺取高獲利。
投資私募基金前可參考以下幾點:
- 投資前須評估自身資金鎖定需求,勿將私募基金等同於短期投機工具。
- 仔細閱覽招募說明書的贖回規則、退出安排與歷史資金流週期。
- 避免單純因市場熱點或短期回報新聞便盲目入市私募市場。
- 若對現金流規劃有疑慮,建議選擇具彈性配售、半流動性或可分批贖回的新型私募產品。
- 保持長線思維,將私募基金視為資產多元化及抗波動的重要配置,而非一夕致富的工具。
StashAway私募市場:低門檻、短鎖定期、高回報
隨著StashAway私募市場投資組合推出,過去屬於高淨值人士和大型機構的私募市場變得更觸手可及、更靈活及更透明。
更低入場門檻,擴大私募投資參與
StashAway大幅降低了傳統私募基金的門檻要求,最低投資額僅需2萬美元,遠低於市場上普遍25萬美元以上的起步金額,讓更多專業投資者能分散資產,吸引希望一嘗私募投資潛力的個人投資者進場。
鎖定期更短
StashAway擺脫傳統私募基金長鎖定期的束縛,提供更短資金鎖定期,增加投資靈活度和資金調度彈性。
高回報機遇,實現多元資產配置
StashAway平台精選與全球知名基金管理人合作的投資產品,旗下私募基建與信貸產品目標年回報高達10-12%。私募市場於股權、信貸及基建領域亦能帶來優於公開市場整體表現的高效回報。
一站式財富管理顧問與專業支援
StashAway更為高淨值及專業投資者提供一對一的StashAway Reserve理財顧問服務,定期全方位檢視及優化私募投資組合,確保投資人獲得及時專業的策略建議。
資料來源:
1. Yahoo新聞, "推銷香港私募基金詐騙2億 台灣聯金負責人被訴"https://tw.news.yahoo.com/%E6%8E%A8%E9%8A%B7%E9%A6%99%E6%B8%AF%E7%A7%81%E5%8B%9F%E5%9F%BA%E9%87%91%E8%A9%90%E9%A8%992%E5%84%84-%E5%8F%B0%E7%81%A3%E8%81%AF%E9%87%91%E8%B2%A0%E8%B2%AC%E4%BA%BA%E8%A2%AB%E8%A8%B4-060245118.html
2. 點新聞, "私募基金董事長疑墮電騙 遭呃千萬人仔"https://www.dotdotnews.com/a/202301/09/AP63bb84e3e4b0adad9d77ffe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