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成本法」(Dollar-Cost Averaging):您有正確使用嗎?

大部分人投資時都想低買高賣,但要成功「撈底」才沒那麼簡單!想「捉對市」您先要花大量時間去研究當前市場形勢及經濟趨勢。就算是經驗老練的專業基金經理,亦只有 5% 的人(即是 20 人中只有一位)能「捉對市」並有優於基準回報的成績。

搜索一下「平均成本法」,結果顯示,無論您是透過基金經理進行交易,或是自主操作的投資者,它都是受歡迎的簡易投資策略——只需以週、月、季度為單位進行定期定額投資便可。

「平均成本法」旨在避免投資者於「不當時間」入市,導致跌市時承受過大風險,最後「損手離場」。畢竟準確預測市況幾乎不可能(純粹靠運而「捉對市」的情況另計),低買高賣一般很難成功。不過,若採用「平均成本法」投資,投資者就無須耗時費力追蹤市場動態,捕捉入市時機。歷史數據表明,長線的定額投資能拉勻整體買入價格,買入價值更貼近資產公平值(Fair Value),並因不斷投資,能獲得不錯的整體回報。

這種投資策略聽起來好像很吸引!不過,「平均成本法」是否合適所有人並能一招致勝?答案:因人而異。

實際上,市場中有人極力主張這種投資策略,亦有人強烈反對。

在 StashAway,我們的專業投資團隊則認為凡事不能一概而論。上述問題的關鍵,並非要否使用「平均成本法」,而是就您的理財狀況而言,這種投資策略到底適不適合您?讓我們先瞭解以下考慮因素找出答案!

一筆過投資法

「平均成本法」的「反對派」常提醒各位:「若只抱著資金觀望而不一次性入市,隨時錯過潛在收益」。領航(Vanguard)的研究亦甚至表明,光手持資金不入市,相對一次過於高位入市,失去的潛在回報更大。

然而這種講法卻忽略了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您是否甘願冒險將資金一筆過投入市場?想完美做到一筆過投資意味您要「擇時入市」!一旦「入錯市」又怎辦?想規避這風險問題,在投資前就要計清投資額與您資產淨值的比重。

舉例,您預計將收到 $10 萬港元花紅,或最近承繼了 $50 萬港元的遺產,您需計算手上這筆資金與您資產淨值的比重。只佔 10%?或是 100%?要是這筆一次性收入只佔您的資產淨值的小部分,譬如 10%,那從風險管理角度看,一次過進場,投資風險會較低。相反,如動用個人資產淨值中大部分資金一次過入市,風險可能會過高。

看看以下例子。

假設,您於 2018 年 1 月收到 $10 萬港元花紅,恰好佔您個人資產淨值 100%。您於 2018 年 1 月 26 日用這筆錢入市,而市場剛好在您入市後 3 日進行調整;一旦市況下跌,虧損將佔投資總額的 10%,即佔您資產淨值 10%! !不過,如這筆獎金只佔您資產淨值 20%,那麼損失的 10% 僅佔您個人資產淨值的 2%,對您造成的壓力可能遠低於前者。

因此,為降低風險,若您並未擁有其他投資,我們建議這筆錢最好是以「平均成本法」的投資方式入場。

另外,投資前亦需考慮多一個重點:自己將何時用上這筆錢?若您即將退休,有別於還有 30 年才退休的年輕投資者,在設定可承擔的風險水平時應更審慎保守一點。因此,我們建議這類投資者採用「平均成本法」進行投資,儘量降低投資組合的風險水平。

月供投資計劃

無論您的資產淨值有多少,都可透過月供投資計劃發揮「平均成本法」的最大優勢。與其將每月收入全數存於儲蓄戶口,被動等候數月或數年後一個合適的入市時機,不如每月從收入中撥出部分作定期投資。作為一種長線投資策略,採用「平均成本法」的投資者需按月進行定額投資,按證券價格投資,價高少買,價低多買。

時間就是金錢,別再讓現金白白放於銀行,不如養成規律的投資習慣,撥出部分存款每月投資。要是怕因一時忘記而「斷供」,您更可於銀行賬戶中預設常行指示,每月將定額供款轉入自己的投資戶口。

所以,投資者該何時採用「平均成本法」?

首先,請確保您每月都能撥出部分存款進行定額投資;其次,無須理會市場價格升跌。別花時間進行「高賣低買」,您唯一要做的就是儘快把現金投資,拉長投資年期!

至於一筆過投資法通常比較複雜,投資前亦需考慮更多因素。無論投資本金是您長時間存下來的一筆錢,或是一筆額外的新收入,您都應評估這筆投資佔您個人資產淨值的比重。若投資額佔資產淨值不足 25%,我們通常會將以立即或於數週內進行一筆過投資。相反,若投資額佔淨值比重大部分,則建議採用如「平均成本法」分散幾個月進行投資,減低風險。

linkedinfacebooktwitteremail
avatar
(don't use!) Freddy LimStashAway 聯合創辦人兼投資總監,於多元資產投資及資產管理範疇擁有逾 18 年經驗
Share this
linkedinfacebooktwitteremail

Want more?

We thought you might.Join the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who are taking control of their personal finances and investments with tips and market insights delivered straight to their inboxes.
網頁版本為:
Download our mobile app

為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可進行第1類(證券交易)、第4類(就證券提供意見)及第9類(提供資產管理)受規管活動的持牌法團 ((CE No. BQE542))。

受條款及細則約束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