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科技成 「疫」 境贏家,未來必成超級趨勢

20 March 2022

投資醫療創新科技,長線放眼未來大局

回顧 2020 年 3 月,世界衛生組織剛剛宣佈 COVID-19 成為全球性疾病,同期全球股票暴跌,唯獨醫療股卻逆流而上成為 「疫」 境贏家。到同年 11 月,輝瑞製藥公司積極進行疫苗試驗,使 公司股價飆升

到今日,全球超過一半人口經已全面接種疫苗,各經濟體亦正努力與病毒共存,此情況下,是否代表投資者無需繼續關注醫療股?若言細心觀察大局的話,您會發現疫情實際大幅推動了醫療創新科技,且並非一時三刻的情況,以下是我們的分析:

醫療技術呈幾何式爆發性增長

跟其他行業相比,醫療界於應用創新技術方面歷來緩慢,原因在生命至上不得有任何差池的環境下,醫療業一直受制於數據私隱及技術準確性,但疫情卻成功令市場重新關注醫療創新科技的潛力,相關企業亦快速配合,並將努力將技術安全地推出市場。

下圖正顯示了突破性科技於普及前的典型走勢。位於「創新階段」及「採納初期」的技術有基因學、遠程醫療及智能醫療,甚至包括醫療消費用品(DNA 測試套裝)及遠程手術技術升級等複雜例子。這些醫療技術仍處於走勢前期,蘊含幾何式增長的潛力。

未來趨勢推動醫療科技變革

疫情出現加快一些醫療技術的發展,以 mRNA 疫苗及遠程醫療技術為例,就是成功被市場採納的醫療技術之一。長遠而言,全球經濟變革趨勢將大幅推動醫療技術轉型。

而以下,是我們預期將出現的結構性趨勢:

全球人口老化加速,壽命變得更長

醫學及公共衛生方面的進步,正在延長人類壽命。聯合國預計,到 2050 年,65 歲或以上的人口將從 2020 年的 7.28 億增加 1 倍達至 15 億,於 2020 年出生的 人類平均預期壽命 為 73 歲,比 1980 年的 62 歲有所提高。

The world is getting older, faster

按這些趨勢來看,未來幾年的醫療開支將大幅增加,同時需研發新技術以預防、診斷及治療疾病,應對日益增長的人口老化問題,例如,癌症的發病率會隨年齡增長而上升,為解決此問題,基因學的技術性進步讓功能更好的掃描儀器面世,且研發出新型針對性治療,較傳統化療的傷害性低。事實上,到 2024 年,腫瘤學市場的收入或會從 2019 年的 $1,430 億美元達到 $2,500 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CAGR)為 12%。

新興市場醫療需求正有所增長

新興市場正急速發展,大幅推動了市場的醫療需求。這些市場則有超過 60 億的人口,約佔全球人口數量 80%,而這些經濟體的中產階級擴大及城市化加劇,則額外增加了醫療開支。隨社會變得更加富裕,加上不健康的城市生活方式(如長期欠缺運動),亦增加了糖尿病與癡肥等疾病的發病率。

政府的行動亦是另一個考慮因素,例如中國正致力發展其醫療行業。於 2016 年,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曾制定目標,希望於 2030 年將 醫療市場的規模 提高到 $16 億元人民幣($2.5 萬億美元),為現階段的兩倍。

Health spending in emerging markets has room to grow

消費模式轉變,加快企業創新

疫情出現驅使創新過程加速,如全球遠程醫療服務興起。另外,消費者的期望及醫療服務供應者的態度出現變化,亦有助實現監管變革,推動醫療界的投資活動。 

這些轉變最終會使 虛擬護理業的市場規模提高至 $2,500 億美元,而隨著創新技術越趨普遍,應用規模將加快擴展,費用亦會變得便宜。

放眼大局,投資醫療技術將成大勢

從結構性趨勢來看,醫療創新技術未來將出現幾何式增長。不過,此行業依然無可避免會受一些短期消息影響,如 近期的加息時間表。加息即表示借貸成本會增加,隱含企業盈利下降的潛在因素,進而降低其內在價值。

而 StashAway 早於去年 10 月推出的「未來投資組合」系列,當中的醫療科技組合亦不能倖免。但有賴醫療業背後的推動因素支持,只要長線放眼未來大局,投資者不必過分擔心短期波動。即使此行業的短期表現不佳,投資者亦可將此視為低價買入醫療創新股的機會,所以,即使近期市場動盪大使不少投資者卻步,投資者亦不妨考慮投資讓個人健康受惠的板塊!


瞭解更多理財資訊:

linkedinfacebooktwitteremail
Stephanie 與 Freddy(StashAway 聯合投資總監)
Freddy Lim and Stephanie Leung聯合投資總監
Share this
linkedinfacebooktwitteremail

Want more?

We thought you might.Join the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who are taking control of their personal finances and investments with tips and market insights delivered straight to their inboxes.
網頁版本為:
Download our mobile app

為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可進行第1類(證券交易)、第4類(就證券提供意見)及第9類(提供資產管理)受規管活動的持牌法團 ((CE No. BQE542))。

受條款及細則約束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