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一出現股災點應對?5大股災先兆你要知
香港有十年股災週期一說,指每隔十年便會出現一次大型股災,但精明投資者固然不能相信都市傳說來判斷危機。無論你是新手或資深投資者,要洞察先兆、正確應對,才能在股災中保住財富,甚至逆市致富。
StashAway為你介紹股災歷史,拆解其先兆及潛在原因,最後為你介紹有效工具幫助你股災逆流投資,讓你隨時保持危機意識,理性布局迎戰風暴。
回顧股災歷史
從1929年華爾街崩盤、1987年黑色星期一,到近期的金融海嘯與疫情衝擊,每一次股災都能讓投資者汲取教訓,幫你在面對危機時保持冷靜和警覺。
1929年華爾街股災
- 過份投機主義與過度槓桿形成經濟泡沫。道瓊指數三年月跌逾86%,影響全球,引發十多年經濟大蕭條。
1987年黑色星期一
- 市場過熱及程式化交易導致美國及全球股市一天急挫超過20%,港股同步暴跌,單日跌幅達33%,並停市四天。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
- 紅籌股及地產業泡沫爆破,多國貨幣及股市大跌,港股亦下挫逾六成。
2008年金融海嘯
- 次按危機蔓延金融體系,全球股市大幅重挫,恒指一年跌幅逾50%。
2020年新冠疫情股災
- 疫情重創經濟信心,股市短期暴跌,恐慌性拋售蔓延。
股災5大先兆
崩盤並非毫無預警,事前總有一些異常信號。若能及早辨識這些股災先兆,投資者便能提前調整策略,降低損失風險。
股災先兆一:市場市盈率(PE)過高
當股市市盈率遠高於歷史平均水平,代表股價已偏離企業實際的盈利能力,開始呈現泡沫化跡象。投資者在這種情況下往往只關注如何「賺快錢」,而忽視長遠價值。一旦投資者信心崩潰,股市價格回歸基本面,股價便會容易出現大幅急挫,大量拋售股票而引發股災。
股災先兆二:融資與槓桿交易異常活躍
在牛市氛圍熾熱時,投資者大量借錢炒股,甚至利用槓桿工具爭取更高回報。雖然短期能推高股價,但資金一旦斷裂或市場出現波動,槓桿反而會加速拋售速度、拉大跌幅,出現股災。
股災先兆三:房市或其他資產價格暴漲
除了股價,當連房地產、虛擬貨幣等周邊資產價格短期內都暴漲時,就意味著股市投資者已不再理性估值。資金流動性過剩推高了各類資產,一旦信心轉弱,資金撤離速度將同樣驚人,恐慌容易導致股災。
股災先兆四:投資情緒過熱
如果出現全民炒股、所有人都在討論熱門股票的現象,甚至連從不投資的人都爭相入市,這種「羊群效應」便可能預示泡沫逼近破滅。媒體大肆宣傳財自,社交平台盛傳暴利故事,投資不再理性,股市容易崩盤。
股災先兆五:技術面信號異常
技術分析工具也能反映出市場的不尋常動向,例如:成交量急劇放大、MACD出現明確賣出訊號、RSI顯示嚴重超賣現象、沽空盤跳升等。這些異常數據往往是資金流向急速改變的前奏,預示短期內股市有大跌風險。
股災原因
了解股災背後原因能助投資者在風險積聚之初作出防範,避免在市場急跌時陷入被動。
經濟基本面惡化
當本地或全球經濟數據急劇轉差,出現如GDP增長停滯、失業率飆升或企業盈利持續下滑等情況,股市投資者的信心便會動搖。企業業績不佳或大型行業出現倒閉潮都會導致資金撤離股市,緊接而來便是股價暴跌,投資者可密切留意主要經濟指標與企業財報。
金融或銀行危機
金融體系是資本市場的樞紐,若大型金融機構及銀行破產、或信貸出現緊張情況(如2008年金融海嘯、亞洲金融風暴),市場資金鏈便會斷裂,使恐慌情緒蔓延。投資者爭先拋售資產、兌換現金,導致股市出現大規模恐慌式拋售。整個金融市場的穩定性將面臨極大挑戰,處理不當便會引發股災。
貨幣政策急變
中央銀行的政策對市場信心影響深遠。突然加息、緊縮銀根或收緊信貸都會令企業融資成本上升,投資回報下降。資產價格因資金流動性減少而下跌,投資者有可能為規避風險選擇離場。其他地區的貨幣政策若出現劇烈變動,也會引發全球資本流向重新配置,加重波動。
投機盛行、程式交易擴大波動
投機氣氛熾熱,市況常有波動時,程式化交易(如高頻交易、量化策略)可能會放大賣壓——電腦自動下單引發連環拋售。不理性炒作令資產價格脫離基本面,稍有恐慌即出現踩踏效應,股市跌速加快。尤其是在成交量爆升、資金短線炒作盛行時,投資者需格外警惕。
政治與地緣因素
政局動蕩、戰爭威脅、貿易磨擦或地區性危機都會令市場預期急速轉變。如香港等的國際金融中心特別受國際事件影響,令外資撤離,本地信心大減。
股災下可如何部署投資?
有危便有機,只要投資者能冷靜面對壓力,股災可以是低位投資優質股票的最佳時機。
保持現金流,避免高槓桿交易
- 減持高風險資產:避免高度投機的成長股、週期性行業股票、加密貨幣等。
- 降低槓桿率:減少孖展炒股比率,避免過度借貸投資。
- 增持現金與防守型資產:如公用事業股、優質投資級別債券、短期存款或貨幣基金。
- 建立應急基金:確保至少能覆蓋 6–12 個月生活開支,確保股災期間能應付生活所需,甚至低價入市。
採用分批入市策略
- 分批買入:將可用資金分成數份,於市場不同階段逐步投入。
- 善用平均成本法:減低一次性買入的風險。
- 觀察大盤技術位與估值:例如恒指歷史低位區、PE/PB 回到合理水平後再加碼。
- 避免「All in」:即使市場看似非常低迷,也需保留資金以防股市進一步下跌。
延伸閱讀:平均成本法(Dollar-Cost Averaging):實現長線回報
嚴選抗跌能力高的行業/企業
- 選擇具深厚經濟護城河的企業:如擁壟斷地位、穩定現金流及品牌優勢的企業股票。
- 關注防守型行業:醫療、公用事業、食物必需品、教育等行業較不會受經濟周期的影響。
- 檢視企業財務狀況:選擇負債比率低、現金儲備充足、盈利能力穩健的企業。
- 保留長期投資思維:挑選公司時著眼於未來 5–10 年,而非短期股價波動。
利用 ETF、指數基金分散風險
- 選擇市值大、成分股多元的 ETF:如涵蓋全球市場或主要指數的ETF(S&P 500、MSCI World)。
- 兼顧不同資產類別:如股票型、債券型、商品型 ETF 組合配置。
- 降低個股風險:避免因單一企業業績下跌而拖累整體資產。
- 成本公開透明:選擇管理費低的ETF,長遠能節省大量成本。
股災便捷投資工具:StashAway ERAA®智能資產配置
股災風暴下,以傳統方法買入股票已不足以保障資產安全。StashAway ERAA®智能資產配置採用專業演算法動態調整資產權重,根據宏觀經濟風險及市場變化,實時將投資者的資金分配至不同資產,包括股票、債券、大宗商品等,一站式助你減低股災衝擊,迎戰長期市場不確定性。
- 主動監控宏觀指標,隨時調整資產,減低單一市場暴跌影響。
- 分散配置全球市場,提升資產防禦力及長線回報。
- 自動調整風險承受度,更適合現今不確定性高的市場環境。
- 透明、低管理費,無繁瑣操作,適合香港本地投資者長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