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疫情後「閂水喉」,如何拆解投資變局?

26 October 2021

做好變陣準備,應對聯儲局縮減買債

隨著疫情減退,聯儲局表示將於 2021 年 12 月開始減少買債,並持續至 2022 年中。 這個寬鬆過程稱之為 「縮表」,即所謂 「閂水喉」。通常,當央行為應對高通脹及強勁經濟增長,開始大規模減少買債(即減少「印銀紙」)時,就會出現此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縮表」是當局收緊貨幣政策,為經濟降溫的第一步,而下步就是可能 於 2022 年底開始加息。為此,有些投資者擔心,「縮表」將加劇近期的市場波動。

到底,「縮表」對市場有什麼影響?投資者應怎樣面對此情況?

聯儲局蓄勢穩定經濟

部分人普遍將「縮表」誤解為央行出售資產,但實際情況剛好相反:不是出售資產,而是減少買債。

為加深瞭解當局「縮表」的程度,我們先看看美國近期刺激性買債數字:

自疫情高峰以來,聯儲局每月持續買入約 1,200 億美元債券。市場估計,當局將於 8 個月內開始每月 減少買入 150 億美元。因此,「縮表」並非指停止買債,而是維持買入但減少金額。

基本上,當局正嘗試將經濟過熱的風險降到最低,從而降低通脹、資產泡沫爆破及市場崩潰的風險。

所以,「縮表」實際有助經濟恢復正常,同時對長線投資者而言最有利。原因非常簡單:一個穩定的經濟環境可減少市場的不確定性及投機性,讓投資者避免受市場情緒影響,於可受的投資風險下作出理性決定。

「縮表」對部分資產類別的影響

事實上,「縮表」正好證明聯儲局在採取行動,以應對更強勢的經濟及更高的通脹。

至於,「縮表」將怎樣影響資產表現?投資者需留意強勁經濟增長及通脹下的經濟環境變化。以下,有 3 種預期情況:

1. 利率上升帶動債券價格下降

大多數債券發行固定票息,當利率上升時,就會降低固定票息對投資者的吸引力。

因為高息環境下,投資者可能會傾向更佳現金回報的投資方式,譬如將錢存於高息儲蓄戶口;為此,債券面值便會下降來應付高息環境。

2. 股價升浪減速但升幅持續

於央行「放水」期間,當局透過大規模買債向經濟注資,與此同時,銀行及企業亦會增加貸款來拓展業務。

當刺激性「印銀紙」增加,投資者便會預期目標企業的盈利增加,帶動收入增長,從而買入更多目標企業的股票。

部分投資者擔心央行「閂水喉」會令市場崩潰。實際上,當局並非「閂盡水喉」,只是減少買債,雖然此舉會使股票升浪減慢,但預期升幅仍會持續。

3. 利好抗通脹資產表現

並非所有行業都抗拒通脹,部分行業如天然資源及房地產便受惠於通脹。

天然資源板塊跟通脹掛鉤,新興市場尤其看重。由於天然資源為全球供應鏈源頭,影響全球房屋、食品及燃料的供求,因此當通脹上升時,其價格亦會相應上漲。

同時,會有更多投資者因而轉向投資房地產以抗通脹,導致房屋升值。

建多元組合抗「縮表」影響

我們無法避免經濟環境變動及當局落實新貨幣政策。面對強勁經濟增長及通脹,更重要的是適時調整投資部署,做好變陣準備!

我們的投資系統 ERAA® 專為應對經濟環境變動而設計,會密切監測通脹及偵測經濟增長信號,確保投資者於任何經濟環境下,都可獲得最佳資產配置,簡單講,StashAway 的投資組合已預備好應對「縮表」,透過買入抗通脹資產,如美國必要性消費品與能源股、房地產信託基金(REITs)、新興市場債券及大宗商品出口國(如澳洲)股票,致力為客戶穩定組合風險,同時獲得最佳收益!

想知道更多理財資訊,請瀏覽:You may also be interested in:

linkedinfacebooktwitteremail
avatar
Stephanie Leung集團投資總監
Share this
linkedinfacebooktwitteremail

Want more?

We thought you might.Join the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who are taking control of their personal finances and investments with tips and market insights delivered straight to their inboxes.
網頁版本為:
Download our mobile app

為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可進行第1類(證券交易)、第4類(就證券提供意見)及第9類(提供資產管理)受規管活動的持牌法團 ((CE No. BQE542))。

受條款及細則約束 瞭解更多.